側邊選單開關

關於分署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石門區嵩山社區水梯田復育工程

設施類-特優

石門區嵩山社區水梯田復育工程

執行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設計單位:艾力肯創意生活有限公司
監造單位:艾力肯創意生活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富國營造有限公司
契約金額:新臺幣6,850千元、變更後10,000千元

工程內容
1.砌石護坡:1,355.38m2
2.牛踏層:4,417.6m2
3.田埂路:1,191.3m2
4.∅7.5cm HDPE管:680m
5.休憩平台:1座

工程之創新性、挑戰性及周延性

創新性
1.地景融合:設施物經3D模擬繪製出規劃願景與空間感,作為量體與型式參考,協助業主及民眾理解未來空間氛圍,創造最適方案,使成果更能融入周邊自然景觀。
2.現地環境自然度高,保有許多砌石梯田,參考現勘觀察周邊傳統砌石工法,順應地形,利用不打鑿之天然材料類現地塊石-安山岩砌築梯田駁坎,同時援引水保手冊之工程規範,設計與環境融合度高且配合環境特色之砌石駁坎。
3.黏土加水反覆晶化黏土層恢復牛踏層保水功能,保留自然韻律,避免過於工整,並減量設計,減少設施量體造成的視覺景觀突兀感。
4.新設觀景休憩平台,上方除可觀景及進行環教解說外,平台底部作為防水層,下方還可供社區停放農機具或避雨之休憩使用。

挑戰性
1.跨域整合:本案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整建需遵循國家公園法之規定辦理,經與陽管處共同會勘,更與水利署討論確認本案灌溉水權及引水來源,確保本案符合國家法規規定。
2.本案基地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之第三種一般管制區,允許聚落進行環境改造發展,於初步設計現勘會議,陽管處提出儘可能減少使用水泥,且需避免大規模改變地貌的情形。
3.雜草清除後發現部分梯田同層內有不同高程落差,且有些許現地大石頭散落梯田各處,因此超過1公尺寬之大石予以保留,且為避免過度擾動,利用過近之石頭群,營造成休憩解說腹地,更可消弭既有高程落差的問題。
4.既有大樹坐落於梯田種植區域中央,為避免大樹泡於水中,因此營造一處停等腹地,提供綠蔭作為休憩、望景及環教活動使用外,同時保留既有大樹固碳力。
5.全區梯田皆以弧形線條組成,施工困難度極高,廠商需要細心放樣、施工方能形塑出優美線條。
6.於整地完成後,將保存良好之駁坎予以保留、腹地足夠且穩固的區段則保留土坡型式,而駁坎毀損處則重新砌石,本案融合三種界面銜接無違和,環境融合度高,且植生恢復良好、植相歧異度高。

周延性
1.落實設計規範及結構安全性:休憩平台設施經結構技師計算、簽證,符合設施使用規範。基礎採用280kgf/cm2 混凝土,頂部留設洩水槽,避免鋼構與混凝土基礎間含水損壞之風險。
2.耐候性佳且與環境融合:考量現地冬季潮濕多雨、夏季高溫曝曬,所有構造物之金屬材料除鋼構採熱浸鍍鋅≥600g/m2,塗佈一底一度之咖啡色系環氧樹脂漆,其餘皆為SUS304不鏽鋼,並使用咖啡色系氟碳烤漆做表面塗裝,除耐鏽耐蝕外,也使鋼結構與環境融合度高,延長使用年限。
3.護欄系統多方考量:護欄系統採用不鏽鋼鎖固於鋼構上,外覆可親性高且耐候性高之木料,避免因木料毀損造成安全疑慮。護欄採用通透性高之不鏽鋼擴張網,表面也做咖啡色系氟碳烤漆處理,盡可能與環境融合外,也可避免鳥擊事件。
4.充份溝通:規劃階段與水土保持局及社區共同參與且充分溝通。
5.落實審查:落實工程設計審查工作,於初步設計即邀請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農田水利署及社區民眾共同現勘審查,並於細部階段再次邀請生態等專家學者審核,俾使設計內容符合要求,確保整體施作內容更臻完善。
6.符合在地居民使用的砌石階梯:工區附近之居民多為高齡老人,且仍會利用本案工區旁之砌石階梯通往自家農田,為友善居民及大眾使用,改善階梯級深級高以符合人體工學,營造舒適安全且與環境融合的砌石階梯。
7.引水管採用耐用性高之HDPE管,並設置2處排氣管,避免管內因氣體影響無法順暢流通,並於末端設置控制閥利於居民未來控制水量。
8.每層梯田之出水口設置消能疊石,避免水流沖刷破壞牛踏層保水層,增加使用壽命。
9.為確保水田保水功能,特別委由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系水利組陳世楷教授團隊,分別針對不同坵塊進行施工前及施工後之入滲環垂直入滲試驗,顯示水梯田廢耕後因天然植生更替、土壤中動物活動等因素,使其入滲水力特性歧異度顯著,而本案復育後已將此梯田漏水率降至極低程度,施工後入滲率為0.9 (cm/day)以下,比較施工後與施工前之入滲率,已低至1.67%(施工後入滲率/施工前入滲率*100%),顯示復育成效卓著。

優良事蹟及顯著效益
1.梯田復育:本案復耕水田約0.4公頃,未來將自然成不同形狀的「水撲滿」,兼具天然蓄水的功能,而且整個生態系統也漸漸達到平衡,不僅可以作為水陸域活動植物的緩衝區,整體的產業地景更為社區帶來可觀得觀光效益。
2.食農教育體驗場域營造:社區經由復育梯田,營造了社區多樣化發展面向,目前已有3位青農返鄉進行水梯田復育及經營體驗等工作,待本案完成後能創造更好的產業發展平台,讓更多在地青年返鄉,共同協助社區產業發展。
3.保存先人智慧:保留社區傳統文化及技藝工法,本案於施作時由在地師傅帶領年輕人執行砌石工法,傳承農村文化、技藝,除五圍砌、六圍砌等一般認可之工法外,以社區傳統砌法施作,與當地既有梯田景觀調和外也保留傳統砌石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