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十屆台灣景觀大獎 -特殊主題類-傑出獎
-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次:17
2022第十屆台灣景觀大獎 -特殊主題類-傑出獎
石門區嵩山社區水梯田復育工程
主辦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設計單位:艾力肯創意生活有限公司
監造單位:艾力肯創意生活有限公司
承攬廠商:富國營造有限公司
工程內容:
1.砌石護坡1355.38m2
2.牛踏層4417.6m2
3.田埂路1191.3m2
4.φ7.5cm HDPE管680m
5.休憩平台1座
工程之創新、挑戰及周延性:
1.設施物經3D模擬繪製出規劃願景與空間感,作為量體與型式參考,協助業主及民眾理解未來空間氛圍,創造最適方案,使成果更能融入周邊自然景觀。
2.現地環境自然度高,保有許多砌石梯田,參考現勘觀察周邊傳統砌石工法,順應地形,利用不打鑿之天然材料類現地塊石-安山岩砌築梯田駁坎,同時援引水保手冊之砌石工程規範,設計與環境融合度高且配合環境特色之砌石駁坎。
3.黏土加水反覆晶化黏土層恢復牛踏層保水功能,保留自然韻律,避免過於工整,並減量設計,減少設施量體造成的視覺景觀突兀感。
4.新設觀景休憩平台,上方除可觀景及進行環教解說外,平台作為不透水層,下方還可供社區停放農機具或避雨之休憩使用。
5.跨域整合,本案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整建需遵循國家公園法之規定辦理,經與陽管處共同會勘,更與水利署討論確認本案灌溉水權及引水來源,確保本案符合國家法規規定。
6.本案基地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之第三種一般管制區,允許聚落進行環境改造發展,於初步設計現勘會議,陽管處提出儘可能減少使用水泥,且需避免大規模改變地貌的情形。
7.雜草清除後發現部分梯田同層內有不同高程落差,且有消許現地大石頭散落梯田各處,因此超過1m寬之大石予以保留,且為避免過度擾動,利用過近之石頭群,營造成休憩解說腹地,更可消弭既有高程落差的問題。
8.既有大樹坐落於梯田種植區域中央,為避免大樹泡於水中,因此營造一處停等腹地,提供綠蔭作為休憩、望景及環教活動使用外,同時保留既有大樹固碳力。
9.全區梯田皆以弧形線條組成,施工困難度極高,廠商需要細心放樣、施工方能形塑出優美線條。
10.於整地完成後,將保存良好之駁坎予以保留、腹地足夠且穩固的區段則保留土坡型式,而駁坎毀損處則重新砌石,本案融合三種界面銜接無違和,環境融合度高,且植生恢復良好、植相歧異度高。
工程優良事績及顯著效益:
1.本案為農村產業跨域計畫及農村區域亮點計畫之一,整合生活、生產、生態三生之功能及特色,提倡「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鼓勵在地居民保存並合理運用在地多樣化的環境,提供在地所需的糧食、水源與生活物資,涵養在地文化,增加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並達到環境永續利用的目標,使農作生產與生態環境互利共存,朝永續型社會生態生產地景邁進。
2.農作增加農作生產面積,同時兼顧生態環境,充分體現社區在地智慧的生態平衡。
3.梯田復育,本案復耕水田約0.6公頃,未來將自然成不同形狀的「水撲滿」,兼具天然蓄水的功能,而且整個生態系統也漸漸達到平衡,不僅可以作為水陸域活動植物的緩衝區,整體的產業地景更為社區帶來可觀得觀光效益。
4.食農教育體驗場域營造,社區經由復育梯田,營造了社區多樣化發展面向,目前已有3位青農返鄉進行水梯田復育及經營體驗等工作,待本案完成後能創造更好的產業發展平台,讓更多在地青年返鄉,共同協助社區產業發展。
5.保存先人智慧,保留社區傳統文化及技藝工法,本案於施作時由在地師傅帶領年輕人執行砌石工法,傳承農村文化、技藝,除五圍砌、六圍砌等一般認可之工法外,以社區傳統砌法施作,與當地既有梯田景觀調和外也保留傳統砌石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