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建築園冶獎-公園綠地景觀類(員山鄉蓁巷村生態湧泉池周邊環境改善工程)
-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次:13
員山鄉蓁巷村生態湧泉池周邊環境改善工程
設計監造單位:昇暉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施工廠商:虹暘營造有限公司
一、工程概述:
本案為基地天然湧泉池因灌溉溝渠倒灌與農田尾水排入導致之淤積與優氧化問題,規劃三階段水道保護工程,透過分階跌水減緩汙水倒灌、清除淤泥並回填清疏土砂,以提升池底孔隙率、促進湧泉湧出、恢復水體自然機能;同時改善老舊入口遮陰棚及高低落差問題,調整高程、增設無障礙動線與遮陰花架,提升通行與使用舒適性;並整體更新園區動線與老化設施,採耐候仿木材質設置拱橋、欄杆與座椅,打造安全、友善且具自然景觀之休憩環境,冀望透過本工程重新改善湧泉園區,故編列此工程。
主要工程項目如下:
1.活動廣場 83m2、2.複合砌石護岸 57m、3.混凝土砌石護岸 29m、4.環園步道 74m、5.階梯護岸 7.5m、6.架高棧橋 4.8m、7.水道保護工 26m、8.砌石駁坎 21m、9.座椅面板 6m、10.休憩座椅 4座、11.仿木欄杆 24m、12.欄杆 6.2m、13.鋼構拱橋 1座、14.洗滌棚架 1座、15.遮陰棚架 1座、16.既有橋面修繕 1座、17.園區綠美化 1式、18.既有平台及棚架拆除清運 1式、19.既有構造物打除清運 1式、20.既有喬木移除修剪清運 1式、21.全區及周邊雜草清除 1式、22.水中解說牌 2組、23.使用須知牌 1組、24.警告牌面及救生圈 2組
三、工程之創新、挑戰及周延性:
* 創新性:
創新性:
1.湧泉池採複層式設計,採用流線型池體搭配保護工調整高程,分設三階水深,由內而外逐層遞減。此設計藉由湧泉出水所產生的壓力差,有效防止灌溉溝渠之倒灌回流,無需仰賴抽水或電力設施,不僅降低後續維護成本與能源消耗,亦兼顧棲地營造、全齡友善使用及節能減碳等多重效益。
2.與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取得共識調整原湧泉池閘門設計,避免灌溉溝渠倒灌回流並兼具水位調控功能。
3.湧泉池由內而外、由深至淺規劃:1.湧泉水草復育區、2.湧泉親水區及3.農作洗滌區。如此可降低復育區之擾動並有足夠水深與良好水質使原生水草得以生長茁壯;親水區避免水深過深造成危險,池底鋪設卵、塊石亦增加使用之安全性;洗滌區則設置於最外側下游處,避免洗滌汙水影響整體水質,有效提升水域品質,並降低維護週期,創造友善且可持續使用的休憩空場域。
4.原湧泉池西南側常受鄰地農田灌溉尾水溢流影響水質,本案規劃設置卵塊石駁坎,導排鄰地尾水,同時增設休憩座椅面板,提供民眾親水觀景與休憩空間。
* 挑戰性:
1.湧泉池因長年淤積導致池底泥濘鬆軟,造成機具進場與作業困難;且施工期間湧泉持續湧出,須持續進行導排水作業,進一步提升施工難度與挑戰性。
2.為完善利用湧泉水資源並成功營造不回流之重力流,對高程開挖之精準度要求高,本工程經準確之測量與放樣施工,充分達成設計要求,使整體湧泉景觀得以展現。
3.湧泉池設計採流線型池體與自然蜿蜒之保護工,完工後線型流暢優美,融合自然地形,展現出和諧的曲線美感。
* 周延性:
1.步道、廣場及湧泉池區域皆採用透水性佳之塊石及碎石材料;拱橋及洗滌區域則以鋼構結合仿木材質建構,兼具結構穩定性與自然美感。色彩部分選用低彩度、自然元素色調,不僅具良好耐候性,也有助於降低碳排、融入自然環境景觀。
2.水域環境採用砌石工法搭配現地土壤,落實「以當地材質改善當地環境」的理念,有效降低混凝土使用量,兼具節能減碳效益,亦有助於區域水環境改善與微氣候調節,實現永續生態的目標。
3.設計以營造水生植物、兩棲類與水生昆蟲等原生物種之棲地為核心,規劃近自然體驗場域,兼具生態棲地營造、環境教育推廣與休閒遊憩功能,達成生態永續與人文互動並存的整合性水域空間。
4.整體基地附地雖不大,但利用多種巧思並充分考量社區及遊客使用需求,使基地不僅提供休閒遊憩功能,更成為社區辦理農產促銷及各式活動之優質場域。
* 工程顯著效益:
本案改善約950m2窳陋環境並活化420m2湧泉池水域與170m2步道動線,有效提升景觀品質與生態棲地多樣性;結合自然湧泉發揮滯洪保水與微氣候調節功能,展現永續資源利用價值;採友善工法並由蓁巷社區發展協會維護,降低管理負擔,完工後經梅雨豪雨考驗,設施設計穩固可靠;基地鄰近百戶住家,以中高齡者為主,營造安全舒適、無障礙之樂齡生活場域,增進社區健康福祉;同時串聯鐵牛力阿卡節點與周邊景點,帶動觀光產值與農產展售;工程亦廣泛使用天然資材與原生種植栽,碳排量僅為核定上限之70.73%,具高度環境友善與節能效益,成為地方發展亮點。
相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