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邊選單開關

關於分署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深井村楓樹窩坑溝整治工程

治山防災類-深井村楓樹窩坑溝整治工程

主辦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設計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監造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承攬廠商:勇翔營造有限公司

契約金額:新台幣3,280千元

工 期:104年07月27日至104年11月25日

工程內容:

1.A型固床工1座。

2.C型固床工4座。

3.護岸257.1m。

4.護岸加蓋17.5m。

5.土包袋堆疊左側87.2m、右側107.9m。

6.消能設施5處。

7.土袋溝兩處。

工程之創新、挑戰及周延性:

1.考量生態性、土壤特性及混凝土減量,河道採不封底,且每8m以底版連結方式處理。

2.考量溢流水沖擊,固床工基礎拋填卵塊石除具護坦功能外,亦可營造多孔隙之空間,提供魚、蝦棲息,並營造不同河底水流方式,增加景觀性。

3.上游左岸耕地土壤流失,為防止河岸土層流失,自原有溪流匯流處下方設置拋石固床工,消除溪水位能,兩岸設置護岸避免土砂流失。

4.中游段將過度蜿蜒之流心導正,避免蝕溝擴大,輔以優美緩和之平面曲線防止河岸地表沖蝕,並調整溪床縱坡度為緩坡,降低流速。

5.下游段河岸旁耕地呈梯田狀,農民取水需於河道處堆積土石包,俟溪水壅高後再取水。為避免此情形,本次固床工除配合河道縱坡外,亦配合有溪旁農地之高程,埋設暗管使溪水可依重力流之方式自然流入、流出農田,復育溪旁耕地。

6.護岸旁農路修復採用客土袋堆疊之方式,營造本土植物入侵之有利環境,儘快恢復原貌。

7.跨越野溪的通行道路採用版涵的方式跨越,避免箱涵與護岸因表面斜率不同而顯得突兀,降低視覺景觀衝擊。

8.中游段右岸上邊坡為鬆軟砂岩,坡腳遭溪水切割為蝕溝,坡面斷續的崩落,陡峭程度幾近90度,坡面採穴植攀藤類植物的方式進行環境復育。

9.下游段溪床縱坡配合周邊梯田,農田取水、排水皆採重力流,不再因農耕取水造成下游斷流。工法設計除達到整治目的,亦降低對生態環境影響。

10.本區因土壤性質,致使施工困難,另需配合周邊農民農閒時期,為免影響工進,隨時滾動檢討施工要徑及作業流程,並依實際需要配置臨時擋土設施以增加施工安全,致能提早竣工及達到零工安目標。

11.為涵養地下水源並考量兩側護岸之穩定性,設計護岸前趾版尺寸為寬度25公分,以減少開挖面而不減少護岸結構穩定性;基礎底部中央仍有約132公分寬可供溪水入滲,達到涵養地下水源之目的。

12.棲避管施設提供魚蝦等平常或大水時期棲避場所,以補償生態環境。

13.本工程護岸牆面造型模版為達施工時之景觀一致性,預先排列不同型式。

14.土袋溝配合現場地形與環境條件,以減少開挖斷面;並能安全順利導排水及營造設施融入既有生態,降低人工構造物之突兀性。

15.本工程從勘選基地、規劃設計至施工階段多次與寶山鄉公所及當地居民協調、討論,充分整合各界意見。

優良事績及顯著效益:

1.本工程有效的防止河岸地表沖蝕、河岸土層流失,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降低土砂流失。

2.護岸設計之型式可涵養地下水源,改善當地微氣候。

3.河道內營造的多孔隙空間提供魚蝦棲息外,亦提供野生動物之食源與棲所。

4.農路下邊坡採用植生土包袋替代混凝土,提供本土植物入侵的有利環境,快速恢復原貌。

5.陡峭的坡面採穴植復育,可儘速恢復表面植生,有效降低坡面流失。

6.充分與地方溝通及協調,工法及配置除達到整治目的並符合地方需求,居民配合度極高。

7.規劃設計著實考量生態補償措施,適當的工法具施工性佳及工期短的特性,有效降低施工中對環境的衝擊,完工後生態恢復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