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邊選單開關

關於分署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員山鄉湖西村燈篙林道旁水環廊道營造工程

2024國家卓越建設獎
最佳環境文化類-金質獎
員山鄉湖西村燈篙林道旁水環廊道營造工程
設計監造單位:昇暉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施工廠商:虹暘營造有限公司

一、工程概述:
1. 本案基地位於宜蘭縣雙湖社區內,鄰近知名景點燈篙林道、稼穡步道,因自來水之蓄水設施破損溢流造成坡面沖蝕及泥濘且基地含水量高,喬灌木不易生長,常年皆為裸露地表及雜草叢生地。為提升周邊整體休憩服務品質並與前期園區進行串聯,利用既有蓄水池溢流水及微水力發電尾水與野溪工程回填區進行活化,營造親水休憩空間。
  由於「國家級濕地」-雙連埤亦於雙湖社區範圍內,惟較為偏遠使社區民眾較少有機會接觸,在社區、地方NGO的建議下,本案也期許營造雙連埤適生瀕危水生植物之環境,將保存、保護當地水生植物之觀念藉由本案傳達給社區居民及遊客,更增進對這片土地的認同。
  經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北分署辦理多次用地說明並與員山鄉雙湖社區溝通協調,並廣納專家學者、當地NGO團體、當地農民、學校建議針對水資源活化、生態保育、景觀融合、節能減碳及永續發展等五面向進行規劃設計及施工。
二、工程主要施工項目:
  本案改善主要可分為三個面向,分別為水環境營造、休憩場域建置及園區綠美化,主要工程項目如下:
    (一) 水環境營造設施:
           1.水環廊道 349m2 
           2.親水體驗池 1座
  (二) 休憩場域建置設施:
           1.賞水步道 71m
           2.水岸步道 55m  
           3.活動廣場22m2
           4.休憩廣場 87m2  
           5.休憩平台1座
      (三) 園區綠美化:
         1.園區綠美化 1式

三、工程之創新、挑戰及周延性:
* 創新性:
1. 整合發電尾水及簡易自來水尾水資源利用,並呼應崩山湖野溪作為發想之水廊道,充分展現如同野溪之生態、景觀及環境教育之功能,更兼具安全親水環境,使水資源運用及環境教育深植人心。
2. 以環園雙動線進行規劃,可選擇低障礙動線或具爬升、跨接及跨越水域之活潑動線,兼具多功能低障礙使用及跳躍律動感,亦使小腹地能有大園區之休憩豐富性。
3. 以提供水生植物及兩棲類、水生昆蟲棲地為主軸,規劃近自然體驗場域,兼具棲地營造、環境教育及休閒遊憩功能。

* 挑戰性:
1. 由於基地水量不大,為完善利用水資源並成功營造水幕、潭瀨等區域,對高程開挖之要求精準度高,本工程經準確之測量與放樣施工,充分達成設計要求,使整體水域營造景觀得以展現。
2. 由於當地居民極度仰賴本處簡易自來水,惟既有管線凌亂且遍佈基地,管理性、維護性及景觀性難以兼具,施工亦須考量居民用水課題,經多次溝通協調,終使各需求達成平衡。

* 周延性:
1. 廣場及步道採多種透水性良好之鋪面材質營造多種觸感,並以全齡利用考量,設置環園雙動線。低障礙動線更採1:12以上緩坡,降低通行難度使老人小孩都有良好的遊園體驗。
2. 親水廊道以在地塊石砌築,廊道底部分亦採用較小卵石,並充分運用當地微水力發電尾水資源,營造棲地環境及休憩空間。
3. 水域營造邊坡採低矮砌石及景石跨溪設置,有利生物移動、飲水;設計低落差跌水消能,將社區蓄水池漫流水平緩導流至既有崩山湖野溪,提供親水空間及生物棲地。
4. 將當地重要農產—鳳梨納入設計考量,園區種植多種外型相似鳳梨之植物並設置解說設施有利推廣當地鳳梨產業及環境教育。
5. 設計考量雙連埤水生植物及當地兩棲類之棲地營造,不僅提供當地物種良好生存環境亦提供社區推廣環境教育遊程。
6. 降低構造物量體並以多種原生種喬灌木進行綠化,達成減碳增匯之效。

四、生態環境維護之措施(包括自然生態工法)
* 生態檢核
1. 於設計階段生態檢核調查發現周邊區域兩棲類物種豐富,故利用簡易自來水及微水力發電尾水營造水環廊道增加水域環境,營造兩棲類及水生昆蟲棲地環境。
2. 利用柔性之皂土毯施作不透水層取代混凝土構造封底,增加生物利用環境。
3. 水環廊道採蜿蜒曲線斷面及跌降式設計,不僅型塑近似自然野溪之風貌,亦使流水充分消能增加構造物之穩定性與耐久性,同時營造潭、瀨、灘等不同形式之水域環境,兼具美觀性及生態性,此外兩側岸壁以緩草坡收邊,兼具降低構造物量體及營造水生植物、兩棲生物及水生昆蟲適生環境。
4. 園區營造大面積水域及綠地並完善保留當地僅有的兩株大型喬木(櫸木),友善當地生物棲地環境。
5. 改善後將漫流水控制於水環廊道內並有效降低基地土體含水量,使原本植生不易之區域充分綠化,土砂不再受沖蝕而影響基地旁隘界六路通行,此外周邊搭配多種高矮喬灌木及花草,營造優質藍帶水岸及綠地生態及多樣化的生態棲息環境。
6. 用柔性皂土毯施作不透水層,並回填現地土石,營造水環廊道並使水生植物得以成長茁壯。
7. 各水環廊道、排水設施、步道動線及綠帶植生營造等均將生物棲地納入考量,藉由規劃期間之先期調查,將調查成果納入設計,並以許多巧思如:多種水深及流速之水環境、自然緩衝帶、尾水溼地營造等,進行當地物種棲地營造。
8. 步道及廣場運用多種透水性材質,使全區皆能涵養水源。


五、工程優良事蹟及顯著效益
* 工程優良事蹟:
1. 經本案進行活化並協助調整取水管線,使社區45戶簡易自來水用戶之管線更易於維護管理,保障當地民生用水。
2. 提升微水力發電設備效益,不僅供應監測設備用電亦回饋社區及地方做為燈篙林道維護使用;此外本設施已獲得再生能源憑證增進綠能推廣效用。本基地微水力發電設施每年約可發6000度電,自107年建置至113年8月已產生約36,000度電,並已減排18,000公斤CO2當量。使該設備不只提供優質綠電,更將其水資源做完善運用活化當地環境。
3. 由員山鄉雙湖社區發展協會及燈篙林道促進會共同維護管理,且規劃工法與施工性優良,經歷凱米颱風後狀況依然良好。


* 工程顯著效益:
1. 經與社區、地方NGO等合作辦理多場農產展銷及水生植物復育種植活動,有助地方發展,目前本分署已與社區、燈篙林道促進會及NGO等簽訂MOU並協力進行雙連埤區域原生水草復育,第一批次種植石龍尾、白花紫蘇草及蓴菜等12種共計160株水草,後續亦將持續與社區、地方NGO合作推動復育及環境教育活動。
2. 完工至今已有多間學校及社會團體至本案基地進行環境教育及參訪。
3. 藉由本案增加非賞櫻期間至燈篙林道之遊客,增加社區展銷農產機會,促進永續農業發展。
4. 增加社區民眾休憩場域,全齡化設計更符合社區長者及孩童使用。
5. 有效利用設施漫流水源型塑野溪風貌及生態之園區,減少土砂沖蝕並擴大服務社區及遊客。
6. 本案運用多種天然資材、營造水域環境並種植原生種喬木增匯,總減碳量達61.88%。
7. 與社區、地方NGO及學校合作,藉由基地環境進行環境教育及復育雙連埤瀕危物種,讓更多人認識並認同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