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源二號橋上游野溪治理工程
-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次:389
治山防災類-煤源二號橋上游野溪治理工程
主辦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設計單位:豐華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監造單位:豐華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承攬廠商:茗翔營造有限公司
契約金額:新台幣37,425.2千元
工 期:104年11月10日至105年12月28日
工程內容:
1.固床工3座
2.跌水工12座
3.弧型固床工6座
4.鋼管型梳子壩1座
5.漿砌石護岸1,058公尺
6.坡面植生復育5,618平方公尺
工程之創新、挑戰及周延性:
1.梳子壩採用混凝土柱與鋼管柱搭配。半鋼構梳子壩保有上下游河床清疏動線,觀察集水區土砂運移情形後可彈性調整攔阻粒徑。
2.跌水工溢流口採階梯狀設計,降低橫向構造物高度以利動物遷徙。另藉由階梯狀跌水消能,減低跌水工下游沖刷防止基礎掏空。
3.參考原住民圖騰設計固床工造型,以泰雅族祖靈之眼,柔化設計線條之弧型固床工,象徵祖靈守護生命源泉。弧型固床工可增加溢流寬度,降低溢流水深,減緩固床工下游沖刷破壞,透過改變水流方向,互相衝及消能。
4.弧型固床工立體造型加上雙重弧線,廠商放樣組模難度極高,經充分討論後研發施工器具,克服施工困難。
5.鋼構組件運送路途遙遠,大型車輛進入部落需特別注意交管。壩體基座平整度控制及吊裝場域整理,均考驗廠商施工及管理能力,各協力廠商密切配合方能圓滿達成。
6.砌石護岸石材全數現採,石頭粒徑及外觀品質不一,人工打石裂解面亦不平整,砌石咬合困難造成石縫大小不均。護岸疊砌前須先妥善處理石材,耗費工時及成本,幸賴施工人員耐心施工,經不斷試砌後找出最佳疊砌方式,漸次推進達成品質要求。
7.工區位於尖石鄉,進出唯一道路120縣道因內灣風景區假日禁行大貨車,須妥善安排施工順序,降低交管影響並避免與遊客車輛交織。
8.設施種類與常見橫向構造物不同,採用3D模擬圖於施工前先充分討論降低錯誤,了解施工重點及施工順序,開發合適工具進行施工,達成品質要求。
9.鋼構塗裝前先現地取景並搭配彩現軟體模擬鋼構完成後景象,將構造物融入背景環境,降低視覺衝擊。
10.為避免阻斷溪床縱向遷徙廊道,工程所有橫向構造物均降低上下游高差,採分階跌落並控制每階高差在0.5公尺以內,階梯狀跌水除可進行消能外,亦可為生態盡力,兼顧環境保護及工程延壽雙重功效。
11.工區無配置構造物河段,一律禁止施工人員及機具進入,避免擴大擾動。上下游工區獨立設置出入口,並管制機械通行動線,降低對環境生態衝擊。
12.分年分期整治,減少河道棲地空間破壞,並營造物種多樣性棲息空間。滾動式管理,視災害成因及保全強度,適當調整工法於不同河段進行整治。
優良事績及顯著效益:
1.設計時充分考量現地環境及部落意見,因地制宜設計各項工法,以就地取材、配合近生態工程為原則,減少混凝土用量及土方挖填平衡,使對環境之衝擊及民眾之影響降至最低,同時達到節能減炭、防洪減災及景觀美化等多樣化目的。
2.配合兩岸土地利用型態,上下游採不同斷面設計,下游開闊段採複式斷面,深槽區維持枯水期水深。高灘地增加生物活動空間,縮短棲地與水域距離。
3.保全煤源二號橋(舊橋)、煤源二號橋(新橋)、煤源三號橋、120縣道、部落道路及煤源上部落安全。
4.防止溪床持續下切,有效穩固兩側坡腳,避免因淘刷造成邊坡崩塌,穩定兩岸邊坡約1.5公頃,確保道路及農地下邊坡安全。完工後河道仍保有原來的巨礫深潭及淺瀨,達到自然生態與安全並存。
5.防砂效益約14萬立方公尺,上游發生大型崩塌時,可攔阻土砂,降低下游至災風險。常時可確保河道合理輸砂下移,降低下游構造物基礎掏空風險。
相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