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山防災類-煤源二號橋上游野溪治理工程
-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次:493
治山防災類-煤源二號橋上游野溪治理工程
主辦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設計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監造單位:豐華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承攬廠商:茗翔營造有限公司
契約金額:新台幣8,645千元
工 期:106年12月21日至107年7月20日
工程內容:
1.砌石護岸412.3m
2.固床工3座
3.基礎保護工1座
4.坡面植生復育1式
工程之創新、挑戰及周延性:
1.護岸採用現場材料施工,乾砌石工法通透性良好適合植物生長易與背景環境融合。
2.以乾砌塊石雙層疊砌方式施作護岸,前後層交互咬合增加護岸整體穩定並減少混凝土用量。
3.護岸採用雙層疊砌工法,除要求表面平整度外,尚需考量內外層石材咬合。施工人員不斷研討及試砌,先要求施工品質,後要求工程進度。
4.固床工配合現地大粒徑基石,利用拱型應力傳遞至兩岸,採用重力式結構穩定溪床。
5.砌石護岸石材全數現採,石頭粒徑及外觀品質不一,人工打石裂解面亦不平整,砌石咬合困難造成石縫大小不均。因此,護岸疊砌前須先妥善處理石材,耗費工時及成本,幸賴施工人員耐心施工,經不斷試砌後找出最佳疊砌方式,漸次推進達成品質要求。
6.工區位於尖石鄉,進出唯一道路120縣道因內灣風景區假日禁行大貨車,須妥善安排施工順序,降低交管影響並避免與遊客車輛交織。
7.配合現地巨石布設基礎保護工,利用構造物及現地巨石交互挑流控制流心防止護岸基礎掏刷,並減少河床擾動範圍。
8.老樹保留,工區周邊裸露坡面進行植生綠化,增加坡面穩定及環境景觀綠美化。
9.為避免阻斷溪床縱向遷徙廊道,工程所有橫向構造物均降低上下游高差,採分階跌落並控制每階高差在0.5公尺以內,砌石固床工下游面為階梯狀跌水除可進行消能外,亦為生態盡力,兼顧環境保護及工程延壽雙重功效。
10.分年分期整治,減少河道棲地空間破壞,並營造物種多樣性棲息空間。滾動式管理,視災害成因及保全強度,適當調整工法於不同河段進行整治。
工程優良事績及顯著效益:
1.施工期間配合調整導排水路,減少施工對下游水質汙染,河道中巨礫保留,減少對棲地的擾動。
2.設計時充分考量現地環境及部落意見,因地制宜設計各項工法,以就地取材、配合近生態工程為原則,減少混凝土用量及土方挖填平衡,使對環境之衝擊及民眾之影響降至最低,同時達到節能減炭、防洪減災及景觀美化等多樣化目的。
3.配合兩岸土地利用型態,上下游採不同斜率斷面設計,下游開闊段採緩坡式斷面,維持兩岸棲地與水域通透性。
4.保全煤源二號橋(舊橋)、煤源二號橋(新橋)、煤源三號橋、120縣道、部落道路及煤源上部落安全。
5.防止溪床持續下切,有效穩固兩側坡腳,避免因淘刷造成邊坡崩塌,穩定兩岸邊坡約1.2公頃,確保道路及農地下邊坡安全。完工後河道仍保有原來的巨礫深潭及淺瀨,達到自然生態與安全並存。
6.增加防砂效益3萬立方公尺,上游發生大型崩塌時,可攔阻土砂,降低下游致災風險。常時可確保河道合理輸砂下移,降低下游構造物基礎掏空風險。
7.由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自行測設規劃,維持設計能量。
相片集錦